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强学习 提素质 - 学习之窗 - 【学国学】未雨绸缪

【学国学】未雨绸缪

发布时间:2023-11-29阅读次数:

【名句】未雨绸缪

【原典】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诗经·豳风·鸱鸮》

【释义】“猫头鹰啊猫头鹰,你已抓走我小鸟,不要再毁我的巢。辛辛苦苦来抚育,为了儿女我心焦。趁着天晴没下雨,赶快剥点桑根皮,把那门窗修补好。”绸缪:“缠缚,密密缠绕。”牖:“窗。”户:“门。”

【解析】《毛诗序》谓:“《鸱鸮》,周公救乱也。成王未知周公之志,公乃为诗以遗王,名之曰《鸱鸮》焉。”

西周时期,周武王病重后,其弟周公旦特地祭告周朝祖先,表示愿意代哥哥去死,请先王保佑武王恢复健康。祭毕,周公把祝词封存在石室里,严令史官不得泄密。而在周公祝祷后的第二天,武王的病开始出现转机,但不久,过度的操劳使武王旧病复发,终不治身亡。年幼的太子姬诵被拥立为王,史称周成王,周公受武王遗命摄政。周公的摄政引起管叔等人的不满,他们散布谣言,说周公摄政是为了篡夺王位,从而引起了成王的怀疑,周公百口莫辩,离开京都。

不甘心商朝灭亡的武庚见周氏兄弟之间出现矛盾,就派人去联络管叔等,挑拨他们与周公的关系,同时积极准备起兵叛乱。周公经过两年的调查,终于查清谣言的来源,知道了武庚准备叛乱的情况。他十分焦急,便写了一首名为《鸱鸮》的诗给成王。以母鸟的口吻,反映了周公对国事的深切忧虑。后来,成王无意中在石室里发现了周公的祝词,深深为之感动,就立即派人把周公请回镐京。周公回京后,成王派他出兵征讨三叔和武庚。周公足智多谋,很快平息了叛乱,周王朝的统治得到巩固。

【解读】

提高底线思维能力,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凡事从最坏处着眼、向最好目标努力,打有准备、有把握之仗,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底线思维是唯物辩证法的体现,是“有守”和“有为”的有机统一。守住底线并不是要消极守成、不敢作为,而是要迎难而上、攻坚克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前进道路上的伟大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底线思维能力,是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能力。提高底线思维能力,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凡事从最坏处着眼、向最好目标努力,打有准备、有把握之仗,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

“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各种风险我们都要防控,但重点要防控那些可能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全局性风险,这是我一直强调底线思维的根本含义。”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面对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如果防范不及、应对不力,就会传导、叠加、演变、升级,使小的矛盾风险挑战发展成大的矛盾风险挑战。只有坚持底线思维,把形势想得更复杂一点,把挑战看得更严峻一些,做好应对最坏局面的思想准备,我们面对纷繁复杂局面时,才能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清醒头脑,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

底线思维是唯物辩证法的体现,是“有守”和“有为”的有机统一。守住底线并不是要消极守成、不敢作为,而是要迎难而上、攻坚克难。这意味着必须强化风险意识,常观大势、常思大局,科学预见形势发展走势和隐藏其中的风险挑战,同时做好应对预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的政治职责,要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做实做细做好。同时也要看到,彩虹和风雨共生,机遇和挑战并存,这是亘古不变的辩证法则。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风险化解能力,对各种风险挑战做到分类施策、果断出手,及时阻断不同领域风险的转化通道,有效掌控局势、化解危机,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

木桶有短板就装不满水,但木桶底板有洞就根本装不了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防控和化解各种重大风险,就是加固底板。”新征程上,我们不仅要善于补齐短板更要注重加固底板,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艰难险阻,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不竭力量。

置顶
Baidu
sogou